圆百里最热闹的市集了,白天基本户每个时间段都会有不少的人流量。柏油路上两边的小贩,从南头一直排到北头,密密麻麻的很少会有空隙,只有拐弯处,留了一辆车可以进出的距离。有三分之二是中老年人卖菜,他们年纪大了,干活基本没人要了,只能走卖菜补贴家用,一般老人人家的菜都是自己家地里种的很新鲜而且安全,城里人也会经常来这边买菜。这条路不知道养活了多少老年人。问我其他年轻人呢?我记得当时的家乡很穷,很多年轻人都往外走了,老人不愿意离开生他们养他们的地方。我爷爷奶奶也是在这里卖鱼,有好多我认识的人,我走过去看到给他们一个个打招呼,他们都是笑笑回应我,或者点点头,偶尔几个会给我唠几句话,不像电视剧那样热情。小贩的后面就是各个门面,有油饼鸡汤、灌汤包(但是我从来没见过汤汁)、私房菜、蛋糕店、小超市、家具店等等很多。
我碰了碰小杨同学:“有木有想吃的”。他说随意都可以。我带头来的南头路口这边,这家店叫做红焖王板面,我带他进去,我跟老板是老熟人,老板看到我,这不是李李吗(小名)。我面带微笑说:“是我,老哥店里生意咋样,忙吗”?老板把锅里面捞出来给我说:“还好就那样,吃啥?跟以前一样”?我点了点头:“这次是两份,老哥给我们俩多加点面”。没问题,你们俩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老板笑笑回答我。我们俩找个没人的角落坐下来,我之前答应小杨同学的饮料不会少的,给他整了罐雪碧,我也是拿了罐雪碧。我坐在他对面,坐着有点无聊,我问他:“我给你讲一讲这家店的故事,你要不要听”?小杨同学点了点头,示意可以。
这家店是一对夫妻开的店,老板叫胡庆会老板娘叫孙菊梅,两个很普通的名字,他们在我记事起,我就在这家店吃饭,刚开始他们的店铺还不是门面,门面当时很贵,当时他们租了一块地,支了个棚子,卖炒面炒饭还有油饼,跟现在的炒面炒米差不多,唯一差的就是分量吧,以前很多,油饼跟现在油饼不太一样,是比较厚的那种,外面有点酥脆,里面嫩嫩的,可香了,抹上他们自己做辣椒酱很好吃,现在油饼比较薄,味道还好,但是不如以前管饱,也不如以前吃的香。后来发现但利润比较少,挣得只能够回本的,他们就走了,这一走就两年,两年后他们就开了一家冷线米线馆,当时他家冷面可好吃了,每天人都很多。还是那句话人红是非多,挣钱也这个道理,不知道是谁举报,又被封了,交了不少罚款,后面我就去县城上学了只能听别人说的,他们俩又开始摆地摊烧烤一类的,又碰见喝酒闹事,摊子被砸了,跟他们一起的儿子被误伤了,他的儿子比我大二岁,住院了,后面就消失了好几年,距离他儿子住院过了一年多之前那个查封店的人被抓了,暴力执法之类的,他们再次出现就是这家店了,生意还不错,就在两年前,他们的儿子出车祸走了,店又关了一段时间,没过多久又开了。这就是这家店的故事。刚好老板也把面做好了,端过来了,我站起来赶忙把碗接过来讲:“胡哥你干嘛端过来啊,喊我去端就好了,还这么麻烦你了”。他摆摆手没事,正好让我看到他卷起来左手手臂上的纹身,是一个安字。他用肩上的毛巾擦擦了汗说:“没事,吃吧,不够一定给我说,我给你再加”。说完就直接走了。我把碗推过给小杨同学说:“特色面,冷面超级好吃”。他没回我,我接说:“你看胡老板手臂上纹的什么吗”?,他抬起来想了想:“我看到是一个安字”。我点了点头,他的儿子叫胡平安。我们俩后面都没说话。
吃完饭后,我们俩找到胡哥,跟他道别,走之前小杨同学给老板说了句:“加油胡老板”。老板愣了好一会讲:“你也要加油!”。说完胡哥就忙他的了,我们也就坐车回学校了。
这家店隔音不太好,隔着墙都能听到旁边说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