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亲生母亲给予了他生命。
而穆老夫人却给予了他真正的未来。
在蒋秘书心里,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无论缺少了哪一个,他都不可能拥有现在这样幸福满足的生活。
在蒋秘书年幼的时候,穆老夫人还很年轻。
当时国内的民生条件并不好,经济状况也颇为糟糕,一般的家庭里,顶多就是能填饱自己的肚子,连一口肉都吃不上,更穷一点的连吃饱饭都是个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上学的孩子无疑是出身优越,许多孩子甚至连摸一摸书本都是一个奢望,从学会走路就要开始帮助父母干活,哪有机会上学享福呢?
没错……
在那个时代里,上学就等于享福,需要全家人拿出所有的积蓄,一家子勒紧裤腰带才能养出一个读书人。
不像现在的孩子,有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学费全免,上学反而变成了一种受罪。
如果不能上学,便没有机会接受知识,懵懵懂懂的长大,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这样的人,除了待在农村里,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日子,剩下最好的选择也不过是去大城市里打工,做一些不需要学历的体力活,辛苦工作一个月,赚到的钱也仅仅够吃饭而已。
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所以说,在那个时代里,读书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方式,如果一个孩子不能上学,他的未来几乎便没有希望的,长大后再想翻身,几率实在太小了。
而当时,穆家的家族重心刚刚从新加坡转移到国内,诸事繁杂,国内的市场也还没有正式打开。
穆老爷子留在新加坡处理公事,穆老夫人却独自回国。
她本身也是名流世家出身,接受过极好的家族教育,并且在西方多个国家留学深造过,无论是眼界还是心胸,都非常人可比。
穆老夫人看穿了国内的求学困境,而她本身又是一个特别心软的人,最见不得小孩子受苦,于是一时心起,便有了挂名在穆氏慈善基金会下的贫困儿童援助基金。
这样的基金会,在西方国家已经十分盛行,但是对于当时的国内而言,却是一个见所未见的稀罕玩意儿。
穆老夫人做事,某种风格上也受到了她的丈夫的影响,要么不做,要做便要做到最好。
在她亲力亲为的领导,以及穆氏的带动下,那一场慈善活动可谓是大获成功,也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而穆老夫人作为正式发起人,不仅接受了媒体记者们的访问,还特意上了相关的访问节目,对慈善活动做了详细的指导和解释,并且成功的将西方慈善基金会这一概念引进了国内市场。
蒋秘书至今都还记得,那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播音机,几乎全是关于穆老夫人和慈善基金会的报道。
穆氏集团也凭借这一次的大规模慈善活动,名气声望扶摇而上,成为了人人交口称赞的“善心企业”,甚至还得到了官方颁布的企业奖杯,很快就在国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