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德里克罗斯的跳投变得更加稳定…他增加了自己的无球能力。
德里克罗斯已经是现象级的超级巨星。
如果没有范希,他就是现役最强双能卫。他对比赛的通知方式是暴烈而且优雅的。
这得益于那次受伤后陈烨对他的照顾。
在麦迪逊的这天晚上,德里克罗斯只出场打了5分钟,范希也只打了10分钟。
公牛以演练新战术为主,他们对季前赛战绩毫不在意,他们只想在季后赛更进一步,所以锻炼阵容是他们最希望在季前赛完成的。
尼克斯在经历第一场比赛的超级大屠杀后,也觉得应该降一降温。
所以这场比赛,范希就没怎么打。
拉里布朗演练了三种战术。
第一是斯蒂芬纳什和斯塔德迈尔重温往日菲尼克斯时光,乔约翰逊在其中唱配角,他毕竟也算是凤凰城一员。
第二是底特律的战士们加上凯文加内特恢复一下往日的铁血精神,打了一波阵地绞肉战。
第三就是听从范希的建议,让乔约翰逊和斯塔德迈尔两个超级得分手自由发挥,让他们去玩侧翼。
第一种战术打的很顺畅,球队建立了领先。
第二种战术打的有些凝滞,因为毕竟不是当年的体魄了。但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加内特、华莱士、普林斯、汉密尔顿再加上肥顿,他们虽然在进攻上破不开局,但也有让别人进攻不了的死缠烂打功夫。
这个阶段是打铁旋律。
第三种战术就很玄妙,斯塔德迈尔和卡梅隆安东尼完全无法配合,他们两个人只能有一个发挥作用。
但是,乔约翰逊的打法和卡梅隆安东尼也差不了多少,都是单打。
可偏偏,他们就像是郎有情妾有意的夫妻,硬是打的珠联璧合,各种完美衔接。
凯文加内特在板凳席上分析:“我觉得乔和卡梅隆还是有区别的?”
范希本来还觉得加内特是一本正经。“什么区别?”
结果加内特还是开了黄车:“乔约翰逊的妻子没有甜甜圈。”
可去你吗的吧。
本华莱士用他的手在加内特脑袋上狠狠地蹂躏两把,但是他笑的很开心。
加内特也乐于享受本华莱士的揉搓,毕竟打肯定是打不过本华莱士的,那就享受呗。
“好吧,认真的说。卡梅隆是那种喜欢三威胁试探步的进攻者,他太古典了。球在他手里,就停住了,队友看着他卖弄细微的技巧。这不利于队友的积极跑动,乔其实是得分后卫,他的三威胁动作不算太多,他可以背身,他可以突破然后急停跳投…斯塔德迈尔会在侧翼给他清空,而且他们此前也有合作,再加上斯蒂芬纳什在侧翼的牵制,他们当然可以共存。”
加内特在随后解释。
范希想了想,他点点头,认可加内特的分析。
加内特打了半辈子NBA,虽然没文化,而且嘴巴臭,但是…篮球智商是非常高的。巅峰时期的他可以说是NBA有史以来最好的四号位防守者、最好的协防球员。并且,他在进攻端也能从三号位打到五号位。他是为数不多能把每个数据格都能填写,还能填写到5的球员。作为长手长脚怪的典型代表,他有点像是维尔特张伯伦和凯文杜兰特两个人取一个中间值。
他的历史地位虽然肯定低于蒂姆邓肯,比诺维斯基也有一些差距。但是,在历史前二十是板上钉钉的,即便他接下来什么都不干。
但是,如果他接下来在纽约再拿一个总冠军,他的历史地位就很有可能进入前十五,并且超越诺维斯基。
133:128。
尼克斯最终在乔约翰逊的三分下锁定胜局。
这场比赛的胜利让麦迪逊花园球馆再次陷入到狂欢,如果说前天晚上的超级屠杀是意料之外的惊喜,是不期而至的激情。
那么今天晚上,他们像是预谋已久的得偿所愿。
芝加哥公牛不比奥兰多魔术,赢奥兰多魔术再多分,其实也没有太多成就感,无非就是荷尔蒙的释放与狂欢。
但是,拿下芝加哥公牛,这支此前几个赛季的东部常务副冠军球队,球迷们分泌的可是内啡肽。
尼克斯想要冲回东部巅峰已经太久太久了。
作为NBA历史最悠久的几支球队之一,他们已经很多很多年没有进入总决赛。
他们甚至都已经忘记东部冠军是什么滋味了。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纽约尼克斯还有让人值得纪念的地方,好歹是打出纽约黑帮的匪名,铁血做派威风凛凛。
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尼克斯就成为篮坛笑话的代名词。
如今,他们终于迎来强劲复苏。
他们太渴望迎来巅峰荣耀了。
范希在这个时候到来,简直就像是一个人在荒漠中行走十多天,即将渴死的时候,看到了绿洲,并且他们已经嗅到青草与流水的芬芳,他们确定这不是海市蜃楼,他们只要再往前走几步,就能得偿所愿。
范希和尼克斯拿下两个主场胜利后,前往布鲁克林。
他们将迎来极为重要,极为不同寻常的一场比赛。
同城德比。
篮网队虽然这个赛季从乡下地方新泽西搬到纽约城,但是在这儿,依然没有太多支持他们的球迷,尼克斯的影响力根深蒂固,即便他们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笑话球队。
但是,笑话归笑话,影响力归影响力。
人们花钱进入麦迪逊花园看笑话都已经成为传统。
俄罗斯人想要迅速改变这个迹象,他必须做出很多吸引眼球的事情。
他不惜成本打造了一个超豪华球队,并且,他在得到范希的情况下选择交易,换来尼克斯的安东尼和泰森钱德勒。
他就是要以这样的行为来证明,他是一个长期主义者。他不想像尼克斯那样赌范希一年使用权。
落袋为安是他的哲学,而且他觉得他肯定会取得最终胜利。
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媒体前大放厥词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