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让许多人惊觉。当然,他们不是反思自己,而是批判燕大。
这种反应就如清末时,一个人没有留辫子,其他留辫子的人都指责他。
“燕大丑闻在前,现在又想上热搜了?”
“呵呵,老师怎么了,老师就没有品德不好的?前几天还报道了,一些老师禽兽不如,居然对小女孩下手。”
“我怀疑这里面有阴谋,啧啧,莫非钱浩影响力这么大?”
“哈哈,新任校长靠钱浩上位的,自然向着钱浩喽。”
……
钱浩的担心应验了!
燕大,果然遭到非议,而且言语很恶毒。
然而,即使如此,燕大也没有屈服,反倒又发了一则微博。不仅如此,燕大学子们看到,也都纷纷上网,为母校辩驳。
除了在校生,还有很多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有企业家,也有政客,也有学者,自然带来一些支持。
可是,不管哪个界,粉丝都没有娱乐圈多。论影响力,不得不承认,还是娱乐圈最大。
正是因此,不仅钱浩没抽身出来,燕大也眼看要陷进去。
这时,钱浩已经写好文章,刚要发表。但看到网上的消息,他一下子删掉那篇文章。
因为,太温和了。
相比那些人言语之恶毒,他觉得自己写的太温和,温和的近乎软弱。所以,他沉着脸,重新思索。
这一次,他不打算自己写,而准备找一篇大家之作。
想了很久,想到很多人。
最后,他把目光锁定在鲁迅先生身上。
野草。呐喊,彷徨……
这么多,他前世都看过,就算有遗漏,那也是很偏的篇目。故而,现在翻看,他找到很多如刀如剑的文章。
可是,并不都符合眼前的情景。于是,他开始挑选,选了好几篇。
《阿q正传》,《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等等名篇,他都有考虑,尤其是《纪念刘和珍君》,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颇符合眼前的情况。
至于环境、人物和现在不符等等,其实都不是问题,小说文章,谁说都是真人真事?
托物言情,借景抒情,这可都是常见的手法。
虽然很中意那篇,但最后,他还是选了一篇不太出名的――《示众》!
这篇小说描写的人物不具体,只有年龄、性别以及身材的区别。可是,他们都固守着一个共同的行为动作:看;也别无选择地接受着一个共同的动作行为:被看。
整篇小说,正是在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结构中展开,而中国人的看客心态也正是借此显现。
病态的看客心态,与现在的情况何其的相似?现在拿出来,不正是恰逢其会?
钱浩没有犹豫,露出一个冷峻的笑容,着手就打出来。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
文章不长,他很快就打出来。然后,他毫不犹豫,直接将其发出去。
呵,暴风雨,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