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得挑,没得选,名义上是工厂的生产组织者,即便不是“执行总裁”,也算得上“生产总监”,却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都受到了限制——走到哪都有诺曼士兵盯着,没有洛林军事总督的命令,休想走出厂区一步……
回归克伦伯-海森工厂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工厂采取三班倒的制度,从早到晚,机器不停、生产不休,很是忙碌。魏斯很快发现,诺曼人不仅仅是利用这里的生产设施制造那两种用于提高现役装备性能的部件,还在秘密组织生产1.4PIR口径的栓动步枪。对于他的质问,泽的回答很是坦然——这些枪械是提供给洛林各地治安部队和警察部门的,没有哪怕一支会落到诺曼士兵手里,而且,洛林的地方治安力量以及警察人员,是不可能被派往前线跟联邦军队交战的。所以,他当初所言并非蒙骗魏斯,如今的克伦伯-海森工厂,的的确确没有给诺曼军队提供直接用于作战的武器和弹药。
对于泽的解释,魏斯并不买账,但也只能无可奈何的接受现实,毕竟那些追随抵抗武装辗转迁移的那些平民百姓已经被押送回到了索姆索纳斯,他们能否获得足够的生活补给和医疗保障,跟克伦伯-海森工厂的生产成果直接挂钩。也就是说,如果工厂停产或是设备遭到破坏,产量达不到诺曼人的要求,那两千多名疲惫困顿的“非战斗俘虏”首当其冲,连带工厂的工人也要遭殃,就当下的状况而言,这样只会让事情陷入恶性循环,落到无法收场的地步。
魏斯的忍气吞声,不等于束手无策。他以组织生产为名,每天都要走遍工厂的各个角落,将设备和人员的配置情况印刻在脑海中——算上以劳役身份回到工厂的两千多号人,这里现在有四千多名工人,男女比例接近一比一,但男性里面以年长和年幼者居多,青壮年很少,而女性则是以中青年为主,加上少量接近成年的女童,几乎没有年长者。从操作机器设备的熟练程度来看,男性和女性工人的总体水平较为接近,效率约为战前合格熟练工人的40-50%左右。
就劳动力的效率和质量而言,即便是在劳役人员加入之前,完成诺曼人的指定任务也绰绰有余,显然制约产量的因素不在于人,而在于机器设备和原材料。魏斯细致查看、反复琢磨,对问题有了量化的把握:克伦伯-海森工厂当初为了大批量制造新式枪械和小口径机关炮,购置了现代化的铸造、冲压、镗削、焊接设备,组成了多条流水化生产线,如果这些设备是完整无缺的,不管是用来生产栓动步枪,还是制造小口径火炮的液压缓冲器以及大中型火炮的四轮炮架,都是能够应付的,然而在诺曼军队占领索姆索纳斯之前,魏斯组织预备役部队和工厂人员对工厂设备进行了拆分转移,抵抗运动期间又多次挪腾,由于拆卸运输条件有限,再加上遭到诺曼军队攻击时,抵抗者有意识地破坏了一些来不及带走的重要设备,林林总总的原因,导致现在克伦伯-海森工厂的生产线残缺不全,一些加工环节不得不采用人工操作,影响了效率和质量。
材料方面,诺曼人虽然竭力予以保障,但战时的供应本来就存在各种“先天不足”,特别是铜制部件和橡胶轮胎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产量的最大短板。根据魏斯从工人那里了解的情况,诺曼人每周会派遣一艘飞行运输舰,运来要进行改装的武器,运走改装完成的装备,顺带运来各种洛林本地不能自给的材料。运气好的时候,他们会运来精炼的铜锭和指定规格的轮胎,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运来的是成堆的“破铜烂铁”。遇到这种状况,工人们就得充当垃圾分拣员,将铜制品丢进熔炉融化,再铸造成为他们所需的部件,至于轮胎,诺曼人也知道废旧品无法使用,便要求工厂想方设法寻找替代品。如此一来,工人们有时需要额外花费大量时间去筹备原材料,导致工厂的周产量非常不稳定。有鉴于此,不少工人甚至提议,干脆做回他们的老本行,产生诺曼军队制式规格的枪械,以换取稳定的食物补给,再想办法对工厂生产的武器做些手脚,相当于间接支援联邦军队作战,一举两得。
工人们的提议,固然有可取之处,但经过思量和权衡,魏斯仍决定维持当前的生产方向——以辅助装备为主,兼而制造少量供给洛林治安、警察人员的老式步枪。这样做,可以避免工厂被诺曼人强行接管的风险,又能尽可能降低工厂对敌方战争机器的贡献度。为了稳定产量,让大伙不至于饿肚子,魏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