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宋国都城的路上,孔子差点遇害。
子路先孔子一步,骑马去往都城,递送晋见宋公的文书。孔子一行走得很慢,落在了后面。
在休息的时候,孔子都会趁机教学。大家围坐在一起,听着他讲解他的学说思想。跟随过来的人,都是大学生。所以!讲解的内容与学堂里的内容是不同的。
这天!来到一棵大树下,孔子一行见好大地一棵树。大树底下好乘凉,就坐了下来。要知道!这个季节正是宋国的夏天,很闷热的。
大家休息了一会儿,就开始听先生讲学。
孔子讲解了一会儿周礼:周礼的来源和周礼的将来发展。然后!就开始教导学生见什么人施什么礼。
每次都是这样,他会找一个老学生出来,做示范动作让其他新生跟在后面学。
孔子的大学,学生是流动的。有来的有走的,不是固定的那些人。到宋国来了,一路上又招收了几个新学生,也有以前毕业的学生闻讯过来拜访。
阳光从树叶间照射下来,大树下有那种闪烁的灯光效果。风吹拂过来,把大家的衣襟吹动起来,给人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虽然有风,但还是很闷热。大家的额头上,都冒着汗水。
“这是大家见面时最常用的礼。”一个老学生站在同学们对面,双手前伸,叠掌、低头、弯腰行了一个标准礼。然后说道:“大家跟我一起来,学做一个!”
在这个老学生的提议下,其他学生都站了起来,面对着那个老学生。然后!跟着老学生的口令,行标准的见面礼。
温习完平时常用的礼仪,又在那个老学生的带领下,学习宫廷礼仪。作为孔子的学生,大多都是抱着去当官的愿望。所以!必须学习官场上的礼仪。
官场上的礼仪,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同身份的人,向不同的上级行不同的礼。对待下级,也有严格地要求,不可随便。
孔子教导学生行礼,并非后代学者以及鼓吹家那么夸张,把孔子的礼提到特别高的位置上,说孔子如何如何重礼。其实不是!后来的孔子,只是教导学生官场行为规范。也就是:官场上那些表面形式的礼仪。
说白了!就是传授给学生官场上与人见面时的基本礼节。
学而优则仕,你要是当官了,你连基本礼貌都不懂,你还怎么在官场上混呢?是不是?孔子是出于这个目的,才教导学生习礼的。并不是后代学者以及鼓吹家所说的那样:孔子把礼如何如何……
自从一路碰壁以来,孔子一直在改变自己,在思考老子以及方忠等人的话:什么是礼?一个人都不知道人是怎么来的,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不懂人,又如何懂礼呢?
礼!一样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礼不可能凌驾于一切之上!人生都不过是为了活着,所以!礼不能束缚了世人的手脚,影响生存。
礼!只是给世人的行为定一个标准、规范而已。
所以!刻意、夸大礼的作用,都走了极端、偏激、过分了。
也就在孔子亲自出来示范某个动作的时候,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