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很快拿出具体出兵方案。
计抽调安亲王系八旗中央军14500人,绿营兵12000人,另护军侍卫3000余;
步军统领衙门所辖京师马步兵7000余人;
两蓝、两红、镶白五旗直属部队并王公亲卫组成的6000特别行动队。
为了加强攻坚能力并壮声势,又抽调内务府直属的上三旗包衣青壮8000人随同出征,全军共52000余人,分步、骑、炮、工共48个团。
为了统一指挥,经老富提议,王公大臣一致决议,定军名为“安国”。
即安国军。
此军名一听就是对应讨逆的。
不管是格局还是内涵又或象征意义,都远远压过讨逆军。
是个好彩头。
安国军司令长官由安亲王次子、多罗贝勒乌尔希巴兰担任。
这是色大爷的底线。
他不可能把自己的部队交给外人领导的。
这节骨眼,除了亲儿子,他谁也不信任。
为了获得摄政王的无条件支持,及时把昌平同大全抢回来,老富也大度的将兵团司令长官委任状给了乌二,并请皇帝手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赐给乌二。
兵团副司令长官由主动请缨的裕郡王亮焕、九门提督玛尔泰、内务府大臣金简担任。
大体按照出兵比例摊派,人人有份。
也是出兵各方彼此间心照不宣的一个指挥中枢构成。
此外,又着顺天府动员外城汉人青壮一万多人随军,主要承担后勤转运任务。
为了提高出征官兵军心士气,也为安抚八旗家属,老富让主管户部的尚书永贵拿出了库中三分之一库藏,约白银126万两以“特别津贴”的名义打到官兵账户上,还从内务府拿出若干皇家御造物用以军中赏赐用。
舆论上更是不遗余力的为出征造势,营造出大军一出,所有问题都将解决的大好气象。
阜城门外的讨逆军不知道是炮子没了,还是不想浪费炮子,也停止了对京师的炮击。
这无疑起到了辅助作用。
一时之间,京师上空洋溢着必胜气息。
快活的很。
乾隆不是太快活,因为他亲自出征的愿望没有得到王公大臣的支持。
哪怕他再三表示自己尚能骑马,也能拉得动弓,还是被王公大臣集体漠视了。
就算皇帝亲征也轮不到你一个退下来的太上皇啊!
哪朝哪代有太上皇出征的?
老富说的也是很肯定:“哪怕就剩臣一人,也绝不会让上皇以身犯险!”
无奈,没有任何发言权的乾隆跟木头人似的被老富安排回永寿宫静候佳音。
他的亲儿子嘉庆皇帝则前往城门为出征将士送行,并发表“最后关头”的讲话。
强调大清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唯有官兵人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
据海康说现场气氛很好,很热烈,皇上的讲话极大提高了出征将士的信心,此次出征有望大获全胜,斩断鬼子六伸手京师的黑手,再造乾坤。
“如此最好。”
乾隆点了点头,没有理会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