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白马义从进入神速状态,张辽相信自己比关羽等人到的更早。
可惜现在有了新的任务,没办法去追关羽、吕布等人了。
“是!”张辽起身拱手一礼,对着刘备招呼道。
刘备也没让张辽现在就出发,现在船都没了,张辽带着白马义从淌水也是扯澹,再等等,等积水再浅一些,用云气固化道路直接杀出洪泛区,反正这距离对于白马义从也用不了多久。
蒙康布迟早都会反应过来这是一个局,因为蒙康布已经踩过了一次,只是这次先干掉了汉室的汉军舰队,又发觉了周瑜奔往曲女城,后面又卷了二十多万的俘虏,蒙康布被大喜大悲所影响,没转过死角,可等后面冷静下来,蒙康布肯定能发现。
这也是贾诩收到消息之后,果断让董昭其启用后手的原因,蒙康布要是迅速发现,二十多万俘虏还没有在恒河搞到和本地人因为立场原因互杀的程度,蒙康布直接卷了俘虏跑了,汉室就亏麻了。
婆罗门社会制度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不容易分化好的俘虏还被送走了,就算有心想要再来一次这种计划,又得好几年,这不亏死。
故而贾诩想通这一点之后,迅速让董昭启用后手进行扇动,尽快让恒河中下游的贵霜屯寨进入动荡局面,到了那一步,蒙康布发现不发现也都没啥意义了,因为发现了也改变不了。
就算蒙康布那还有几万人,这几万人不分开确实是遏制住某一片区的动乱,可恒河中下游数百万人因为局势产生的动荡,几万人聚集在一起能遏制的只有很小一片,根本解决不了任何的的问题。
至于分开,只要规模小到某个层级,必然会被裹挟,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真到了那个程度,蒙康布什么都改变不了。
实际上,真到了那一步,蒙康布面对的问题就成了汉军之前面对的问题,汉军都不止几万人呢,汉军好歹有十几万人,为什么面对恒河社会形态没办法,说白了不就是蹲在一起改变不了大局,分开了又会被当地社会形态所裹挟。
文化征服就是这么令人头疼,不过也亏这么一个头疼,让李优和贾诩能说清这真的不是算计,纯粹是一个意外。
鬼才想要让蒙康布进来,没蒙康布,这事能做到完美,闹到恒河大乱的程度也是因为汉军前线局势紧急,无法回撤,贵霜乱匪和贵霜百姓因为立场原因陷入互杀的局面。
汉室妥妥的作壁上观,现在的话,汉室多少得动动手脚,而这种事情只要做了,多少会留下一些痕迹,哪怕不多,而且经历了这么一波互杀,社会环境回归理性,哪怕了解到汉室有一些行为,贵霜百姓也生不起多余的想法,可总归不算完美。
“仲康,你带队前往华氏城,保护子川。”安排完张辽,刘备看向许褚,虽说陈曦在华氏城应该是安全的,但刘备考虑到陈曦的情况,决定还是将许褚调动过去。
“是!”许褚起身朗声回答道。
“其余人等随我在洪水退去之后,进行防疫,修筑堤坝、烽火台、壕沟、永固性弩炮等防御设施。”刘备对着其他将校招呼道,不管曲女城那边情况如何,刘备都准备将这边作为一线使用了。
从钵逻耶加到曲女城这段地方几乎都能算是贵霜的精华区,刘备要是退回钵逻耶加,不管是进行防守,还是调拨粮草都更为容易,但本着压制贵霜潜力的想法,刘备还是准备在这里进行防线建设。
将战线放在这里,贵霜起码方圆上百公里都别想继续使用了,而作为精华区,上百公里范围内空下来,对于贵霜绝对是重大打击。
至于说就这么一波锤死贵霜,刘备都不抱这个希望,汉军现在几乎是疲惫之师了,外战实在是太烦了,削兵力投放极限削的太离谱,导致外战的时候本国有一百分的战斗力,可能只能拿出去五分……
巨唐的常备兵力高达49.8W,打个怛罗斯之战只能动用2W来人,不是没有实力,也不是没有钱,更不是没有人,就纯粹是距离太远,兵力投放来不及,陈曦和刘备出来的时候,不用准备粮草,所有士卒都是精锐老兵,结果都用了好几个月才到。
所以这次打完,干掉了刘皊之后,刘备也准备缓缓了,他之前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汉军准备的这么齐全打的时候还这么艰难,这次亲自来了一次,刘备悟了,别的不说,你行军九千多里,近万里试试!
这还只是行军,没考虑别的因素!
所以打完之后,刘备认清了现实,磨,先慢慢磨,将恒河中下游彻底打造成己方的后勤基地,各种武备、粮草都能由后方提供之后,调用更多的兵力过来继续蚕食。
这也是刘备对于李优和贾诩做的计划没有丝毫反感的原因,现在这个情况,你不想办法将恒河中下游彻底打造成自己的后勤基地,不仅不能给己方提供充足的资源,甚至还需要浪费己方的兵力。
这样的局面可不是刘备所要面对的,故而当贾诩呈上一份李优做好的处理方案,哪怕这份方案里面充满了残暴和血猩,刘备也毫不犹豫的选择接受。
毕竟他们征服这片地方为的是汉室江山,而不是为了恒河百姓,对方愿意接受统治,顺应潮流,生活的好一些是应该的,但不仅不好好的生活,还给汉室捣乱,那刘备的仁德真的覆盖不到。
于禁等人起身一同施礼,说实话,他们也打的有些心累了,确实是得停下来建设一波,更何况李优那个计策,他们虽说想不到,但结果是什么他们还是明白,这同样需要一些时间来舒缓。
故而接下来这段时间啊,还是好好搞一波建设,和贵霜对峙一段时间,积蓄足够的力量,再和贵霜进行决战,现在这个时机并不怎么好,若非刘皊,汉室其实还在修生养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