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建国后四十多年的北伐,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这五次北伐中,以第一次北伐最接近成功,第五次北伐最为悲壮。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目标是:拿下凉州,统治这里。缩小与曹魏的国力差距。然后再图雍州。
第二个阶段,则是姜维主持的北伐。姜维的北伐其攻击点比起诸葛亮来,就散乱得多。而且这个阶段的蜀汉北伐,不再执着于一城一地的争夺,更注重的是掳掠曹魏在陇西的人口。但不管怎么说,姜维北伐总体的大战略目标还是很清晰的:通过频繁的进攻,削弱曹魏在凉州,尤其是陇西的统治。使得曹魏不停的在陇西失血。最终不得已退出这里。而一旦曹魏退出了陇西,凉州自然就会脱离曹魏的统治(河西走廊是很狭窄的,陇西一丢,河西走廊的门户就没有了,凉州就会和中原失去联系)。那时候就是蜀汉的外交官们上场的时间了。
可以说,诸葛亮和姜维心里都很清楚,以蜀汉微弱的国力,是无法一口气吞掉雍凉两州的。先凉后雍,徐徐渐进。是蜀汉四十多年来北伐的基本方略。方法虽然不同,目标都是一致的。
而关彝这次的北伐呢?
在此之前,大家非常有必要来一堂地理课。
现在,请大家坐在一张比较空的桌子面前,并准备两支笔(最好是一只粗一只细)。
首先,请把那只比较粗的笔横着放到桌子上。
然后,再把那只比较细的笔竖着放到粗笔的上方。细笔的笔尾一侧紧贴着粗笔笔身的中间。
之后,调整一下细笔的角度,使细笔与粗笔形成的夹角,左侧是60度,右侧是120度。
好了,这就是一幅最简单的益北关中地形图。
这支粗笔,就是秦岭。粗笔的下方,秦岭之南,从您的右手侧数过来,依次是蜀汉的汉中郡、武都郡、阴平郡。
秦岭之北,分为三个部分。
那支细笔,就是陇山。他是关中平原和天水黄土丘陵的分界线。也是今天陕西省和甘肃省的界山。
在陇山的东侧,也就是你的右手侧,是关中平原,也就是本书里经常说到的雍州的核心区域。
陇山的西侧,也就是你的左手侧,是黄土丘陵,也就是本书里经常说到的凉州的关键节点——陇西。(所谓陇西,就是陇山之西。这里就是河西走廊的起点)。
因为有陇山的存在,所以曹魏也好,晋国也罢。其雍州和凉州在地理上是割裂的。彼此之间的交通非常的不方便。
所以,蜀汉的北伐,从来都是围绕着陇山来做文章。
因为蜀汉的国力弱小,无法一口气吃掉雍凉,所以蜀汉的北伐,主要都是从武都、阴平出发,进入陇西。
凉州产出比较少,供养不起大型军团。因此,曹魏或者晋国在凉州的常驻军是比较少——至少没有蜀汉主力兵团的数量多。因此,蜀汉北伐进入陇西后,往往能够在前期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当关中平原的魏晋主力部队进入陇西后,蜀汉的军力就会变成劣势。这时候的北伐往往就不得不终止。
那么问题来了,蜀汉翻越秦岭就极为困难了。陇山虽说比秦岭小了很多,但那也是一道主峰将近3000米的大山啊。哪里是那么好翻越的。魏晋的主力如何才能迅速投放到陇西呢?
这是因为,在陇山的中间部分,有一道适合大军通行的峡谷。只要这道峡谷在手,曹魏或者晋国就可以将关中平原乃至洛阳的主力部队快速的投放进陇西战场。以此形成对蜀汉的战略优势。
特别说明一下,这道峡谷呢。东边的起点叫秦川。西边的终点,叫,街亭。
骚年,你现在明白当初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为什么马谡丢了街亭之后,蜀汉全军瞬间总崩的原因了吧?
西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十万大军,对曹魏进行第一次北伐。当时诸葛亮的策略是:以赵云、邓芝为偏师,率军两万从汉中郡北面的斜谷北出关中,做出攻击长安西侧郿县的姿态以牵制住关中地区的曹真兵团。然后自己率领八万主力,出祁山,走陇山之西。一时间,陇西五郡,有三郡投降。如果诸葛亮再强攻下剩下两郡,那么整个陇山以西就将彻底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