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一零章 关中的复苏(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个关中平原比起来占比极低,另一方面是:其他地方的旱灾会引发蝗灾。蝗灾一起,渭河沿岸的土地上,庄稼长得再好也是白搭。

    而且关中的水源中,来自于秦岭的河流还好——这个时代的秦岭植被保存非常完好。来自秦岭的河流水流量充沛,含沙量也比较低。但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河流就不太好了:含沙量偏大不说,水量大的时候容易形成洪涝,水量小的时候又容易断流。

    最后,到底是处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这块地方的降雨量其实一直都不是很充足。所以,关中地区的灌溉系统,如果不加以人工改造,纯粹运用天然水系进行灌溉,剩下的就是靠天吃饭的话。所谓的关中千里沃野,是产不出多少粮食的。

    但是,关中这个地方,是秦帝国和西汉帝国的肇业根基。两朝的统治者对这里的农业生产都极为重视。两朝都花了极大的力气对这里的天然水系进行改造。

    如何改造呢?修渠。

    秦代倾举国之力,修筑了大名鼎鼎的郑国渠。所谓郑国渠,其主要作用就是把洛水和泾河链接了起来。

    前文所述,关中虽然有诸多的河流,但除了渭河是东西流向以外,其他的河流都是南北流向。在自然条件下,这些河流除非最终都汇入渭河,否则彼此之间是不会产生联系的。而黄土高原上南来的河流含沙量又偏大,无法直接利用起来耕种。这就造成远离渭河北岸的地区,虽然两边都有河流,但就是无法有效利用这里的水源进行耕种。

    而郑国渠呢,是东西走向,起于洛水,止于泾河。在渭河以北,提前的把洛水和泾河给链接了起来。而且关中这块地方,是南北高,中间低。现在郑国渠挂在渭河以北,由于地势的原因。郑国渠里的水流可以依靠地势自然的向南漫灌。于是,郑国渠以南,渭河以北,洛水以东,泾河以西的这一块地方,就从水源匮乏的盐碱地一下子变成了水旱从人的千里沃野。

    史书记载,郑国渠建成之后,秦国一下子多了一百一十万亩的可耕良田,每年从这块新增良田上能收获近五百万石粮食。当时秦国全国的人口也就六百余万。也就是说,光是一条郑国渠,就能让秦国的全体百姓多出近一个月的口粮!

    所以后来的西汉定都长安后,也大力修建关中的水利系统。其主要方法也是开渠。开渠的主要目的和郑国渠也是一样:通过各种新的沟渠,把关中南北走向的各条河流,在它们汇入渭河之前就提前链接起来。同时通过建设沟渠的地理环境不同,变郑国渠的漫灌为浇灌……然后沟渠经过的地方,就会从缺水的干旱土地变成水旱从人的沃野之土。

    整个西汉两百余年,关中修建了很多新渠,并且把各类新渠按照灌溉、运输等做了分类。形成了强大的水利网。从而保证了关中的强大。

    西汉后来被新莽所篡,再到后来刘秀建立东汉,国家的政治中心转移到洛阳后。关中诸多的水利工程不可避免的缺少了维护。到了后来董卓、李傕、郭汜、韩遂、马超等先后控制长安,关中反复被战火摧残后,这里的水利工程大多都处于荒废状态了。

    待到曹操彻底赶走马超,重新将关中纳入治下后,派出了张既担任雍州刺史。张既在位的时候,倾尽全力修复了部分郑国渠,并疏浚了部分白渠——但到底这时候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洛阳和邺城。而在刘备拿下汉中后,关中又成了经常受到蜀汉骚扰的边境地带。所以,曹魏也好,晋国也罢,对这里的投入真的极为有限。因此,关中的水利,始终没有重现西汉时期的盛况。

    现在,关彝来了。

    “本官认为,在当前局势下,百姓虽然手里因为前些时日晋国的救济还有点余粮。但是他们都知道这点余粮撑不到来年收获,甚至撑不过这个冬天。所以,百姓心里是惶恐的。若是我们单纯的、不断发放粮食救济百姓,呵呵,需知人心永远不足,这样的方法其实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本官认为,应该趁着冬天将至,农民普遍空闲的时候,组织全关中的百姓,集中疏浚、重修关中的各条沟渠。在修建过程中,按照百姓的出工量,发放粮食给百姓作为酬劳。这样的方法,叫做以工代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