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在战争中往往有很重要的作用。所谓兵败如山倒,相反,胜利的自然是气贯长虹,势如破竹了。
在孟子的设想中,行仁政的人能营造良好的声誉,获得天下百姓的拥戴。这虽然在战祸频仍的战国难以实现,后世实行宽平之政,还是造就了一些治世。
之所以不尽理想,似乎得不到孔、孟仁政的高度,很大程度是广土众民,行政效率比较低下,时间一长,积弊丛生,又是不可避免的。
但在宋襄公的时代,在诸夏拥有良好的声誉还是至关重要的。之前齐桓王‘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霸王。宋襄公想要承继他的事业,而宋国又比较弱小,想用一些政治原则博取一个好的名声,也无可厚非。
不过在战场上用宽仁的态度实在是很危险的事,况且楚国在当时还是蛮夷之国,僭号称王,不能衡之以诸夏的公理。
孟子虽然说,‘春秋无义战’。实际春秋时的战争还多是‘堂堂之阵,正正之师’,没有那么多诡诈之道。这是因为春秋的主要国家大多文化相同,称作‘诸夏’。夏来自于夏禹的国号,和后世的汉人、唐人性质相似。春秋虽然有许多国家,但还有周室这个天下共主,国家之间颇讲究礼法,战争也比较克制。
可见‘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这些原则对待文明国是可以的。但楚国当时还是文化较低的蛮夷,国力又很强盛,宋襄公不知变通,结果就自讨苦吃了。
其实像宋襄公这样不知兵事,态度失当的还有很多。秦汉统一之后,中夏已经成了书同文、行同伦的文化统一体,而四塞还有不少文化程度低的蛮夷。国家不知道公理只能用来对待文明国,‘君子怀德,小人怀惠’,文化低的蛮族惟利是视,哪里知道感恩戴德。所以政策往往失当,五胡乱华,蛮族入侵,战火连天,丢土失地,国族能劫余重生,真是赖文化之力,侥天之幸了。
及到晚清末季,又不知泰西多有文化可相匹敌的文明国,使用的仍是旧日对付四夷的态度,举措失当,屡招外侮,比之宋襄公实在好不了多少。
…………
明钦听说过驺虞这种神兽,不践生草、不食活物,似乎确有一段恻隐之心,但是战场之上,光有仁心是不够的,只有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才能称之谓仁,临敌宽仁,则是对己方的大不仁,这驺虞连生草都不肯践踏,如何能上阵杀敌,明钦对此深表怀疑。
但神婆来势汹汹,不容他仔细考虑。眼下能扭转战局的也只有这件驺虞神铠了。
明钦默运神念,在灵气袋中搜寻了一番,只见那马骨铜铃光焰炙盛,看来夔牛、白泽等神兽精魂次弟觉醒,驺虞也不甘寂寞,想要出来大展身手了。
“觉醒吧,驺虞铠——”
明钦放出一缕神念投入到铜铃当中,识海中明光闪现,一头五彩神兽咆哮而入,状若猛虎,神威凛凛,一条粗硕的尾巴比身体还要长数尺,瞧起来极为怪异。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