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方式区别的。</p>
在吐谷浑鲜卑海地区,定居于高海拔地区的牧羊部落被称为羌人,生活在谷地盆地的农耕部落被称为氐人。</p>
其中差别,对于殷色可这样的天然萌一时半会儿还弄不明白,不免纠结于元法僧的一番说辞。</p>
元法僧也只能大概地解释了一下窦宪击破匈奴后,数十部匈奴均改称鲜卑的历史,以及鲜卑名称的来历。</p>
匈奴也是多部落混成,祖庭昆仑的游牧汉时都称匈奴,</p>
因此以地域划分的羌人,东胡都曾归附入匈奴鲜卑,只是追随的盟主单于各有不同而已。</p>
而农耕定居的巴族氐族,则受到同为农耕文明的华夏族影响更大一些。</p>
殷色可似乎对听故事很感兴趣,还在不断追问。</p>
小龙王可是急了,还有正事等着讲呢,于是急忙搪塞道,</p>
“推古之事,我知道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远不及饱读诗书的魏王了解得详细。</p>
我听说魏王曾经和五弟论古,不如你去问他。</p>
那个,我们就先找这个大连翮祖亲近亲近,你们看怎样?”</p>
小龙王虽是随口这么一说,殷色可却来了劲,眼见众人对名单上留下的最后一个名字均无异议。</p>
殷色可便迫不及待地去缠庆云继续讲故事了。</p>
皆空堂为他们准备的两间禅房本就毗邻,共戴同一屋檐。</p>
殷色可此时毫无睡意,也不顾夜阑人稀,就把庆云拉在回廊栏畔聊天。</p>
庆云这肚皮里哪儿有多少故事?</p>
上次魏王讲的那些概念他还没消化完呢。</p>
再说,魏王只是点了一些名词概念,并没有用故事串起来。</p>
若是同样干巴巴地宣讲,着实也让庆云有些为难。</p>
不过庆云这小子机灵,脑子微微一转,就想起老祖宗留下的庆氏刺秦秘辛版来了。</p>
庆氏第一人称回忆录的版本比《国策》版细致精彩许多啊,</p>
此时娓娓道来,殷色可自然听得入迷。</p>
待讲到庆轲死,冯家灭,荑姬带孕亡命天涯,小妮子已然深深入戏,哭得如同泪人一样,根本停不下来,哽咽着催庆云继续讲下去。</p>
还好后来高氏续的部分庆云也已经读完,就继续讲起高渐离引河迟伯,荑姬一路向东来到高氏封地渤海之畔。</p>
冯氏虽为河伯,其实从未见过海,</p>
对他们来说,黄河涛涛,奔流竟东已经是最壮阔的水文大观了。</p>
但是亲眼见到无边无际的大海,迟伯望洋兴叹,感概过去的见识如井蛙一般,竟不知天地间的水体居然可以磅礴如斯,真不知归墟深处又是怎番模样。</p>
高渐离安顿好冯氏一家,将抄本留给了冯迟,便托称有大事未了,重返燕地。</p>
这其后的札记其实出自冯氏撰续,当然,这些细节庆云都已经做了技术性的跳略。</p>
渤海畔当时诸族杂居,并无非常清晰的城邦疆域概念。</p>
在此庐居的农耕之民,主要是箕子国民和高氏子孙。</p>
而扶余,肃慎,秽貊以及舶来的吴越人,都是自成部落散居山海大荒,或游牧,或渔猎,或穴居。</p>
这些部落艰难糊口,自然也时常因为困窘来农耕村落讨些“生活”。</p>
这一日高氏的村落又遭到扶余王的袭击,荑姬,冯迟都被掳走。</p>
扶余王见荑姬怀有身孕,且与冯迟均通文字,便没有为难他们,</p>
反而留他们在部落中教授中原文字,农耕灌溉和蓄养牲畜的技术。</p>
原来这扶余部落,和吴人同祖同源,都是出自上古有虞氏,帝舜之后。</p>
夫余吴餘这几个姓氏在古代象形文字里是互通的,字源出自箭矢的图腾。</p>
(笔者按:有关泰伯传说,后文会有解密,稍安勿躁。)</p>
北扶余部落当时还没有脱离部落族群的生活习惯,但是他们也接触过许多居住在箕子国南方三韩地的吴越舶来人,知道迁徙南方的古扶余部落已经接受了农耕文明,过上了富足的生活。</p>
当时的扶余金蛙王一直有心改变自己的部族。</p>
他们也掳掠过许多燕人和箕子国人,可那是即便在中原,普通百姓的总体的识字率也不高,那些被掳来的荒域平民自然没有受过多少教化,一旦离了田产,反而被部落同化,只能沦为奴隶。</p>
这时见到荑姬和冯迟,金蛙王这才是真的拣到了宝贝,焉能不委以重任?</p>
对于金蛙王的善意,冯氏兄妹自然也懂得感恩。</p>
水利,农耕对于冯迟本就是驾轻就熟,老冯家就是干这个的嘛。</p>
荑姬也尽自己所能,挺着孕肚,向族人教授中原文字。</p>
讲到自己名字里的“荑”字,扶余人大多无法理解。</p>
因为此地不产杨柳,他们无法了解柳花柔荑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p>
但是他们看得到眼前活生生的荑姬,既然这样容色可人的女子用它来做自己的名字,那柳花必然是极美的。</p>
如此这般,柳花夫人的雅号,就这样传开了。</p>
没过多久,柳花夫人在扶余部落里顺利诞下男婴,取名朱蒙。</p>
朱,古云松柏(《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蒙,取意方生。</p>
当时周人在燕外之地最具影响力的家族就是渤海高氏,柳花夫人也是自高氏村落所掳,这个孩子便也自然而然地随了高氏。</p>
柳花夫人并不想公开孩子的身世,让他去背负上一辈的恩怨抉择,于是便也没有刻意去纠正。</p>
一代枭雄高朱蒙,便这样横空出世了。</p>
冯氏在这对兄妹的经营下逐渐成为燕外之地和高氏比肩的大族,一晃至今,已有四百余年了。</p>
故事讲到这里,总算是一个美满结局。</p>
殷色可其实早就听得累了,此时坐在阶下,将头枕在庆云肩上,满意地努动着小嘴,也不知是醒着还是已然睡去。</p>
庆云轻轻晃了晃她的身子,见她眼睛并未睁开,生恐将她惊醒,便不敢再有动作,依旧将身子挺得笔直。</p>
已近凌晨,月过帘栊,男厢早已是一片鼾声。</p>
可是一墙之隔,还有一个不眠的人。</p>
殷色可拖庆云去讲故事,采亭本来并不以为意,可是她独自一个人躺在床上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p>
过了半晌,她便如鬼使神差一般披了衣服在窗畔偷听,正好赶上庆轲说完刺秦一节,讲到了高朱蒙的身世。</p>
她的祖上舶至三韩,当然知道这高朱蒙就是后来关外最大部落高句丽的第一位天王,于是便也听得来了兴趣。</p>
直到外面寂然无声,见殷色可还未回房,这才用舌尖点破窗纸,偷偷瞧去。</p>
望见那月下相互依偎的一对背影,她惊得睫毛一颤,眼睛仿佛是被卷起的窗纸蛰到,猛地一阵酸,泪珠儿止不住地滚落下来。</p>
庆云的眼球上爬满了血丝。</p>
可他还不是最惨的,采亭的眼睛不知因为什么缘故已经完全红肿了,索性躲在房里不出来见人。</p>
同样熬了一夜的殷色可却是神采奕奕。</p>
大哥抹着光头,二哥三哥相互对望,他们搞不懂到底发生了些什么。</p>
眼下这局面,是应该关心一下极为弟弟妹妹呢,还是装糊涂呢,还是装糊涂呢?</p>
“哎,暅之。你上次说帮大哥做的洁齿神器呢?”</p>
元法僧第一个开始转移话题,一脸老子啥也不知道的表情,仿佛无辜,又有些欠揍。</p>
“哦!对!对!我去拿!”</p>
祖暅之磨蹭了好半天,自房中取出一个双截粗竹管,</p>
竹管的上端只有一指粗细,顶部穿了鬃毛。</p>
暅之把下半截竹管尾部一个风车样的小拨轮插入流水当中,那木轮便立即飞速转动起来,</p>
伴着轻微的吱呀声,另一端插满鬃毛的头部竟然也随之旋转,还不时有清水自鬃毛底部的小孔中渗出。</p>
元法僧一把夺了过来,在鬃毛上撒了些盐末,探入口中,从鼻子里挤出了通常是在得到极度满足后才会发出的呻吟声。</p>
刘赢在一旁看见,忙扔了手中那支竹刷,缠着暅之帮他也做一个。</p>
中原人自秦朝就发明了洁齿工具,囊中羞涩的苦哈哈族群用杨柳枝便能解决问题。</p>
但宫廷贵族使用的则是青铜管塞帛片或者骨制刷柄穿鬃毛,后来又渐渐改用竹木。</p>
讲究点的人家在洁齿时还会使用一些粗盐和香料,但是因为不够润滑,这洁齿终究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p>
不过这支能自动旋转送水的神器,用起来可就舒服多了,比起以前用过的那些破毛刷啊,简直就是仙家秘宝!</p>
三个人顿时抢在一处,一旁红着眼睛的庆云,就这样被无视了。</p>
当然,无视呢,通常也都是相互的。</p>
殷色可的一双美眸,也丝毫没有被那三个活宝的闹剧所吸引,关切地望着为她苦熬一夜不眠的傻小子。</p>
而庆云却在担心四姐是否真的无恙,想去探望,又恐扰了她清净,犹豫着在廊下来回地踱步。</p>
青春,就是这样面临无数的选择,但还不懂如何去选择的年华。</p>
犹豫着,逡巡着,就生了皱纹,华了青丝,或是,谢了顶门。</p>
元法僧重重地打了一个喷嚏,将那后现代神器从口中喷落,皱着眉头拧了拧鼻子。</p>
哎,天凉好个秋!</p>
》》》》》敲黑板时间《《《《《</p>
笔者真是啰嗦,四夷馆的僧众名单都要一条条写出,列了那么长!</p>
阿嚏!</p>
天地良心,那个名单是自数倍长的名单里几经压榨出的精华,为了避免太多的史料穿插影响情节进度,剩下来的这些名字来头一个比一个大,背后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没有一个废角色。你说用百度预习?那最多也就认的出一半,止于百度百科的小说,不是笔者想要表达的。笔者希望能带各位看官一起去体验考证的快乐。</p>
首先呢,我们来聊一下盘古国。</p>
在讲盘古国之前,我需要再抨击一下西方历史观。所谓新世界,美洲和澳大利亚,是非常存粹地西方视角。先不说美洲原住民是蒙古人种,南岛人(越人)在五千年前大批移民澳洲(这个是澳大利亚官方认可说法)。就算是欧洲人,最早和美洲开始互动的也并非哥伦布,而是维京人。早在公元九世纪,在今日的加拿大地区,便已经出现了维京移民据点。</p>
所谓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物种传播事件——哥伦布大交换,是新旧世界物种交换过程的总称,历时数百年,并非是哥伦布那一船人就能办到的。新旧世界的物种交换也并不是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才开始的。美洲如是,澳大利亚就更不不用说。澳大利亚的约克角半岛,和印尼极东岛屿新几内亚在上古是相连的,即便在今天,也有大堡礁的珊瑚屿星罗相接。从亚洲大陆到澳大利亚,实在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航海技术支持。更何况中国早在公元两百年就可以做数万人的远洋兵力投送了(孙权海路北联公孙渊,曾经一次性派出过万余兵马,携金宝珍货若干)。</p>
说完可能性的问题,我们就要问,有没有文字史料证明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早期了解?</p>
西汉东方朔所著《神异经》云:东南海中有烜洲,洲有温湖,鳐鱼生焉。长八尺,食之宜暑,辟风寒。北方有石湖,其水恒赤。</p>
在东南大海之中,温水产两米长的鳐鱼,有粉红的湖泊,这是什么地方?</p>
此时有些看官已经勃然大怒,拍案而起!仅凭一条《神异经》便来哄人?莫慌,莫慌,这么不厚道的事情,那自然不是笔者风格哈。</p>
在正史《梁书》中曾经提到,三国时期吴国朱应,康泰出使南洋,所过百数十国。康泰本人所著《吴时外国记》虽已失传,但《梁书》中还留了那么二十几个国家的相关记录。</p>
其中提到:扶南东界即大涨海,海中有大洲,洲上有诸薄国,国东有马五洲。复东行涨海千余里,至自然大洲。其上有树生火中,洲左近人剥取其皮,纺绩作布,极得数尺以为手巾,与焦麻无异而色微青黑;若小垢洿,则投火中,复更精洁。或作灯炷,用之不知尽。</p>
在《梁书》中并没有另提后世所谓阇婆,所以这个诸薄国,应该就是被称为阇婆、杜婆、杜薄的爪洼岛。在《艺文类聚·卷八十》中曾引逸书《玄中记》一段:南方有炎山焉,在扶南国之东,加营国之北,诸薄国之西。</p>
扶南,也就是今之泰国,两厢印证,基本都与诸薄即爪洼岛的概念相符。</p>
那么我们接着看下去,诸薄国的东面有五个大岛(洲),看看地图算上吕宋差不多,新几内亚也逃不掉了。再(复)入瀚海向东千里,有一个原生态(自然)大洲。说上面有一种火树云云,虽然过于神话,但可能与《神异经》所提“烜”州的别名有关。烜,火盛也。</p>
当然,就算我们把这个烜州的叫法放在一边,仅按照“爪洼以东五大岛,再东千里的原生态大洲”这段文字为参照。这描写的究竟是今天的澳大利亚呢?还是澳大利亚呢?或者是其他某个拥有粉红色湖泊的美丽国度呢?</p>
笔者此时已经听到有人在咆哮,盘古国呢?说好要聊的盘古国呢?不急,我们还有下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