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世伯这话冲小侄说是什么意思?
小侄刚刚回到寨中,在众目睽睽之下为家父守了七日重孝,
族中的事务还没有交接明白。
师伯却威胁要清理小侄?”
封间和路孨接连出事,而是贲青恰好都是当事人,
封魔奴只是感觉出有些不对,但是却说不出哪里不对。
可是贲青的辩白字字属实,他总不能说对方在济南大牢里就策划了眼前这一切吧?
封魔奴向婆罗门使了一个颜色,恨恨的一震袖,便大踏步走了出去。
是贲青冲着他的背影阴阳怪气地说道,
“但愿今晚是个平安夜,
否则,小侄还真说不清楚了呢。”
十月十五,已过了小雪节气,
天干物燥,最忌火烛。
子时,
满月一轮,高卦中天,
在朱柳营最高的屋檐上照出一道清晰的人影。
长袍,斗笠,双手结印,
“火遁?禁术?修罗炎上!”
也不知是否有事先布置,
随着他低沉的唱名声,营中数处烟尘渐聚,倏而火起,
晚风袭来,乘云直上!
朱柳营顷刻化作一片火海!
》》》》》敲黑板时间《《《《《
前文书笔者曾经讲过,罠这个字,是中文本字,并非日文所创。这一节在文中又用到了炎上这个词。那么索性笔者就说得更清楚一点,学好文言文,日文阅读理解包过n3。为什么到n3为止呢?因为jlpt n2以上比较注重听力。但是如果再研究一些上古发音,那么n2也是妥妥了。炎上这个用词,在《易经》(同人卦),《尚书》中都有出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是中文对于五行动态最古老的总结。
好,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讲一些比中原史更古老的知识点,可能会有些争议。就是华夏西来根本之辩。
这个问题我们从哪里讲起呢?先从某教授的一片文章说起吧,该教授的观点在自媒体平台中被广泛转载,说人大禹治水治的是尼罗河,古中国人就是古埃及人。
其中引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出自《山海经》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该教授认为这一条是大禹治尼罗河的铁证,因为黄河没有往西北,西南的流向。那尼罗河同样没有啊,尼罗河没有西南入海(湖),更没有出湖入山的走向。但是如果我们足够了解上古水文的话,在黄河恰恰是有这样的地貌的。这当中其实涉及到一个河源的问题。
关于黄河源,其实是非常难以界定的,因为黄河的上游有许多的支流,选取哪一支其实都不无道理。而我们现在所认定的黄河正源,自扎陵,鄂陵两湖以上,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笔者曾经一再强调,中国是有西海的,当时罗布泊是千里大泽,青海湖,高原水系在大禹时代之前都是汪洋。所以上古所认知的黄河源未必是现在勘定的这一条线路。但是《山海经》的记载中有一段描述是和现在河流的走向完吻合的,也就是在入积石山之前,黄河经过了自西而北的一段,所以“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山海经说,即西而北的起点是一处海(湖),也就是说在黄河第一个大拐弯玛曲弯在上古是一片湖泊。大拐弯的东面就是若尔盖,水体退化形成的大沼泽,说明当时这个大湖曾经覆盖到若尔盖的范围。确定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确确实实有一条黄河的支流先向北流,再转向西南注入若尔盖,这条支流叫做热曲,在若尔盖与黑水,白水并流。但是山海经为什么会在河源描述中提到渤海呢?我们不能受到今日俗称的影响,古代所有地名的得名都是有原因的。找不出原因,一定是没有掌握关键知识点。渤海,《说文》解释的很清楚,就是忽然凹陷下去楔入陆地的海。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若儿盖地区的3d地貌,就可以非常明了的发现这里东南北三面环山,是一个楔入群山的半开放盆地。如果上古此处积水为湖,古湖海一,被称为渤海,是十分贴切的。
热曲的发源地是岷山,巧的是,岷山也是古人所认为的长江发源地。那么江河同出昆仑的说法在这里就统一了。这时看官会说,岷山不是昆仑啊。对,岷山属于白马羌,白马氐的生活区域。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山海经中的绝大部分描述,都是以古羌人的生活环境为中心的。而其中昆仑这个词,曾经指代过西至帕米尔东至蜀山的多处有羌人活动的山脉,比如西王母玉女峰,昆仑山,昆仑墟以及河源。
禹出西羌,黄帝出昆仑,这样的语句反复出现于中国历代书籍,包括正统的经书子集。羌,西戎牧羊人也,在《说文》中特意给出了羌字的上古写法(见彩蛋章),是群山之中直立的三叉戟(象征王)。藏出于羌,月氏出于羌,禹出于羌,匈奴出于禹,鲜卑出于羌,姜姓炎帝部落亦出于羌(甲骨字源研究,羌姜同)。我们说炎黄出昆仑,而在上古昆仑山地的住民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古羌族,也就是本作人类起源两山说中的昆仑族,它是东亚诸民族比以农耕立族的华夏族更久远的祖先。
在早周时期,卫国王族是姬姓封国,华族苗裔。但是中华姓氏羌氏,却恰恰是卫人后裔,而非起于蛮夷。(《潜夫论?志氏姓》羌氏、羌宪氏、邃氏,皆卫姬姓也。)我们曾经讲过,古代的氏代表身份,或从封地或敬祖先之显,是不会任性为之的。卫与羌地相隔千里,自然没有封于羌者,只能代表上古的文化认同。事实上,秦,晋两国都大量吸收了羌戎势力。秦之血统自芈八子时代羌人已混入王族,而晋之重耳乃胡姬所生。所以上古羌夏一体,夏出帝禹,禹出西羌,入中原弃牧而从农者为华夏民。
当然,我们也要指出,现代羌族和古羌族并不能完划等号。现代羌族是姜戎,三苗两个族群的后人,与夏,藏同为上古羌族的分支。《史记》注羌,三苗,姜姓之别。舜徙于三危,今阿关(阿坝地区)之西南羌是也。
讲到这里我们回过头去看大禹治埃及说。既然大禹所导之水确实是黄河,那么是不是说华夏与埃及的关系是完不存在的呢?哎?这却也未必。在前文笔者便有讲过,某教义经典中关于大洪水的方向理解是有问题的。所谓出埃及记所出的那个埃及是不是今日的埃及,我们是不能用现代语言刨析根本的,这一点其实是真的可以探讨的。
所谓伊爵之国(egypt)是现代英语词汇,这个词呢本来出自《出路之书》( of exod,今译出埃及记),穷申(joseph)一族因受迫害逃离伊爵国得故事。后来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古埃及石板,画出了疑似古埃及灾难画面。西方学者便很负责任的推定,这里就是当年的出路故事发生地。事实上,在故事发生年代,埃及王国的本名叫做孟菲斯(phis),其上古王朝各有国名,皆因某经隐而不表。关于从phis到egypt的演变,现代语言学是有“严谨”推定的,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锻炼跳跃性思维。
这个话题我们写到这里,就先不接了。等到本系列后续作品写到上古史的时候再慢慢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