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和丈夫的冷言冷语,一直到去年赵引弓做了人生第一次以权谋私。把大妹夫调来觉华作了个文书,这才让大妹的日子好过了些。
这些年赵引弓工作一直很努力,凡是他经手的事情旁人从来挑不出来一个碴,上峰也总是叫好,所以他以一个举人出身,已经飞快地爬到了六品的通判。而且还是最为优渥的粮台主管。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嫉妒,赵引弓的工作无可挑剔,他们无话可说之余就只好从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吹毛求疵,还总盯着他大妹这个敏感地话题,几年来关于他们家门风的冷嘲热讽就从来没有停过。去年赵引弓实在痛心大妹受气,给妹夫在觉华谋了个差事后更是被攻击个不休。
这些年平白受了这么些腌臜闲气,他们兄妹思来想去,自然全怪黄石不好。赵小妹怒道:“这个灾星,莫不是我们家前世欠他太多了,这世怎么还也还不清了?一牵扯上他肯定就没有好事。大哥。你可不能沾身啊。”
“这还用你说,这个灾星我当然是避之犹恐不及呢。哪里还敢去招惹。”赵引弓又是一声冷哼,他告诉妹妹:今天皇帝的中旨到了宁前道,中旨里面不但要觉华凿开港口积冰准备迎接黄石登陆,还要宁前道各部官员一致配合黄石行动,并在必要的时候主动放弃觉华和宁远外围堡垒。
为什么是天子的中旨而不是兵部的行文呢?因为兵部右侍郎阎鸣泰坚决反对任何抛弃一线堡垒的计划,他极力主张坚守孙承宗修筑的所有关外堡垒群,而且觉华也是阎鸣泰通篇方略中的重要一项。
原本孙承宗初镇辽东的时候,阎鸣泰就认为与其在宁远筑城还不如修筑觉华城。这次阎鸣泰更是激烈反对高第下达地总撤退令,他认为应该在正面节节坚守,并让觉华地水营伺机出动,切断三岔河的浮桥。原本历史上就是在阎鸣泰地坚持下,天启勉强批准了在关外抵抗的方略,但除了直接接旨的宁前兵备道袁崇焕亲自镇守的宁远堡,其它地区的守军非逃即溃。
这次黄石的主张也让阎鸣泰大为反感,他质问内阁这与高第的总撤退令何异?更质问顾首辅为什么要破坏“以文御武”的祖制?
顾总经理心说:“这又不是我的主意,你有本事和皇上说去啊。”
但是这话顾秉谦不敢和阎鸣泰或者兵部的官员说,他觉得首辅的尊严还是要保持地,但他当然不会去背“支持以武御文”的文官集团大叛徒的帽子。而且顾总经理认为如果自己真的去背这个黑锅也实在是太冤枉了。
但想让顾首辅去替兵部出头那更是想也不要想,天启对黄石的信任只要不是瞎子就都能看得出来,谁愿意在这个危急关头去冒“进谗言、导致战败”的风险那尽管自己去,反正他顾秉谦是绝不会去触怒皇上的。
既然两面都不能得罪,那抱着绝不出头心理地顾总经理就只好和兵部扯皮了……当然,这次扯皮是目的,不是手段。顾总打地主意就是靠着扯皮来逃避承担责任,所以一直拖了几天兵部也没有呈文。内阁的票拟更是无从谈起,天启最后只好直接用中旨下达命令给宁前道。
“没有内阁票拟,没有兵部行文,更没有首辅副签……”说完前因后果后,赵引弓脸上划过一道得意的笑容,他白天看过后就明确拒绝接旨了,这也是文官集团历来固守的特权:“我已经跟中使说了:‘这是乱命伪旨。臣不敢奉诏。’小妹啊,可惜你没看到中使当时的表情,真是有趣极了,哈哈。”
赵引弓自顾自地笑了一会儿,他妹妹不但没有跟着凑趣地发笑,反而眼中隐有忧色。等赵引弓笑声停止了之后,赵小妹陪着小心轻声问道:“大哥,那黄石奏请皇上让觉华百姓尽数撤入宁远。可是真的?”
完全没有察觉到妹妹的忧虑,赵引弓爽快地回答道:“是啊,那道诏书里还说什么,嗯,如果他没及时赶到,就要我把库存都烧了。”
“是这样啊。”赵小妹颦眉低头思索起来。端着茶杯地手指无意识地在杯上刻画起来,结果双手一滑险些失手滑落杯子。
赵小妹从深思中惊醒过来,她有些焦急地抬头问道:“大哥,我们觉华地处后方,难道也要成为战场么?”
“我们这里,成为战场?”赵引弓先是一愣,跟着就哈哈大笑起来:“小妹你想到哪儿去了啊?这里是我们宁远大军的粮草贮备重地,除非三协都不在了,否则又怎么会成为战场呢?再说建奴根本没有水军,他们总不能从海里游过来攻打吧。如果他们游过来。那最好不过了,天寒地冻的。呵呵。”
“那……那黄石怎么会警告起觉华来了?”赵小妹脸上还满是忧虑和怀疑之色,虽然她也觉得黄石是个坏蛋,但她却并不像她哥哥那么喜欢盲目贬低黄石的才能。在黄石已经名满天下的今天,估计也就是赵引弓还视若无睹、不遗余力地攻击黄石的军事能力,并把他的一切成就都说成是老天不长眼。
听哥哥说黄石警告觉华有危险,赵小妹心里不由笼上了一层阴影,仿佛感到有一场恶梦就要上演了:“虽说黄石是个人品低劣的坏蛋,不过想来他也不敢在圣上面前胡说八道吧?”
赵引弓听了妹妹地话后就是一声长叹,他举杯把里面的茶一饮而尽,然后把它重重地放到了桌面上:“还不是那帮阉竖,还有阿谀奉迎那些阉竖的小人,他们蒙蔽了圣上。”又是一声沉痛的叹息后,赵引弓无力地摇了摇头:“黄石肯定是勾搭上朝中的奸佞,跟着一起去蒙蔽圣上。”
大发了一通感慨以后,赵引弓给自己倒茶的时候发现妹妹还是颦着眉,一幅忧虑重重地模样,就笑着拍了她一下:“小妹莫忧,从宁远到广宁右屯卫,一路上有三个协数万官军,还有城堡十余座,烽火台几百座。不要说十三营的关宁铁骑,东虏就是一路攻城,到觉华最少也要几个月了。更不要说朝廷已经下旨给山海关,要高经略、杨总兵和马总兵尽起五协兵马来增援宁远,有这工夫他们也早到了,哪里会有丝毫的危险呢?”
因为这两年黄石不停地把首级和缴获的军旗仪仗送来觉华、宁远检验,所以宁前官员里有不少人都对黄石印象颇佳,这种人在觉华也有不少,被赵引弓统统称之为“文官败类”。虽然大部分文官轻蔑地认为黄石不过是一个比较勇悍的武夫而已,但也有一些文官渐渐觉得黄石有相当的计谋和见识,不然不太可能一个接一个地打胜仗。平日里宁前的这几派文官就争论不休,为一个武将可能拥有的战略能力而吵个面红耳赤。
但是这次看到黄石的建议后,平时那些支持黄石的声音就一下子消停了,而一向看不起武将地那批人都得意得不行,用宁前一个兵备主事地话说:“东虏就是光行军,从三岔河到宁远也要小十天吧,一路上再随便打几仗,围围堡垒,拉锯一番,觉华还用得着他黄石预警吗?而且有这么长时间还赶不到觉华就更为可笑了,他黄石难道是属乌龟的么?”
赵引弓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番今天白天地情景,忧虑之色终于也从赵二姑娘的脸上散去了,她轻轻抚胸吁出了一口长气,脸上也重新显出了笑意:“原来如此,大哥果然是鞭辟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