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不管他的归纳是否真实可信、把三个皇帝特别是溥仪不举归咎于钦天监选日子不对是否有科学根据,倒给后人一窥清宫秘闻之机会。
接到消息的溥仪匆匆来临,他的第一道“圣谕”不是关心自己的皇后是不是被吃了豆腐,而是询问张汉卿有无受到冲击:“奴才们无礼,少帅请勿介意!”
张汉卿豁达地不予追究。
占人家便宜,再怪罪底下人,做人不能这么没道义吧?溥仪却不敢善罢甘休:这个少帅风头正劲,正所谓小人得志,难保有不满藏着后发呢,这个时候还是礼义尽到足吧。他向着几个嬷嬷:“刚才是谁得罪了少帅,还不赶快赔罪?”
嬷嬷们大惊失色,忙不迭地下跪:“少帅爷饶命,奴婢们有眼无珠,冲撞了贵客!”
她们在皇宫多年,早已把这里当成家了。皇帝为了交好于这位不知什么身份的少帅,对她们是毫不客气的,说赶出去那就是一句话的事,年中一次大清洗,宫人十去八九又不是没见到。这位小皇帝自小带到大,对他的秉性她们一清二楚。
张汉卿倒不些不忍,而且更不习惯的是她们的下跪。都什么年代了,动不动就让人下跪,做人的尊严何在?他让开身,避开几个人的磕头----俺年纪小,受不起你们这么大年纪的一跪:“这是做什么?都起来!民国不兴这一套,再说也没多大事。”
当然又一轮跪谢。张汉卿意兴阑珊,连调戏皇后的心思也没有,这解放人民思想的重要使命,是任重而道远呐!
溥仪果断收场,他告诉张汉卿:“于姑娘也回来了,另外宫内已经备好酒宴,正等着少帅入席。”
不知是否有感于溥仪的盛情,反正张汉卿兴致很高,这点于一凡感觉出来了。碰到什么欢喜事了,让小姑父如此高兴?酒足饭饱之后,张汉卿对溥仪说:“只要你听我话,别再掺和政治上的事,我保你可以在紫禁城内呆得好好的。”
虽然这话有些专横,溥仪却心内大暖。有少帅一句话,今后被赶出紫禁城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更可贵的是,少帅同意他呆在皇宫,那是变相告诉世人,他是承认民国和清廷签定的《皇室优待条例》的。
有了这份保障,大清江山的基业可以有机会世泽绵长的…
不过如果他知道,张汉卿保留他的皇帝尊号,只是为了将来有机会征服婉容这个皇后、寻找当“夜皇帝”的感觉,不知作何感想?因为没有了皇帝,那皇后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当然张汉卿说服自己的理由是:奉系完全主导中央的局面是延续辛亥后的民国,有法统上的合理性,因此尊重那个条例成为必然。不像后世的国民军,其目的就是驱除溥仪这个“鞑虏”。
此外,忠于满清的还有不少或明或暗的存在,把溥仪这个皇帝供在手心,有助于瓦解或牵制这些力量对奉系的敌视态度。毕竟,满清在东北的底子还是有的,而东北正是奉系的大本营,还是日本人盘踞的地方,能减少一个潜在的敌人,就相当于增长了一分力量,这就是统战。
少帅访问皇宫并给予皇室的保证一事立刻像长了翅膀一样传进了京城大小王府宗室的大院,立时给了保皇党们一个信号:可以喘口气了。
而原本一直呼吁取消逊帝帝号、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舆论难得地没有过多评论,他们都认为这是少帅着意为之,就是要和国民军唱反调:你擅自冲击皇宫,我不但马上阻止还立刻还以颜色,这是一种政治反击手段,我们就不陪着玩了。
至于张汉卿所提的保证云云,他们也都未必信但也不好置噱,毕竟那是开创民国的前辈们都同意的,扯不到张汉卿身上…
不过溥仪自此像吃了颗定心丸,开始盘算起是否有可能真的搞出“虚君制度”来。那样,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将不会是总统、不会是总理、不会是国会主席,而是他这个皇帝。
少帅在自己面前应该是想讨价还价的,不然他为什么并没有延续民国的总统制而非要别出心裁地设立一个“执政”的虚职来过渡?
不能说他想当真皇帝的心思太过迫切了,任何的蛛丝蚂迹都能联想一二。不过段祺瑞这个执政确实是空架子,大伙儿都看得出来,也难怪他多想。于是溥仪对别人都可以和颜悦色,因为人家可能不鸟他;但是对段祺瑞则不必,替换他是必然的。
当然现在名义上段祺瑞还是中华民国的元首,只有溥仪心里已经完全替换了他,因此在不经意间表现了出来。所以一次段祺瑞会晤溥仪后很生气地骂道:“鄙人不才,忝为国家|元首,这小子到今天还摆皇帝的臭架子,真是岂有此理!”?